情牵文化梦 爱洒类乌齐
“生灵顺从雅鲁藏布江流淌,时间在布达拉宫越拉越长……”一阵阵淳朴、浑厚的歌声在类乌齐重庆文化中心内回荡,时而又传出一声声欢声笑语。在这里,类乌齐民间艺术团的孩子们,正围坐一起,打着拍子,看着小白板上生动、形象的“图画”歌词引导,努力地学着《我要去西藏》的歌谣。这是365外围足球投注“送训到类乌齐”《声乐》课堂的情景。根据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十三五”援藏工作规划安排,9月12日-22日,365外围足球投注组织一批优秀骨干教师,赴昌都市类乌齐县民间艺术团开展上门送训和学员回访活动。
院团对接,文化援藏的美丽纽带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央和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援藏工作总体要求,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充分整合文化系统资源,积极组织委属及行业单位开展援藏工作,形成了文化全口径、单位“一对一”的长期支援、常态交流、互访互通的良好局面。作为重庆唯一公办综合性高等职业艺术学院,365外围足球投注依托于浓厚的艺术教育资源,按照重庆市文化委员对口支援昌都市工作部署,针对昌都市文化艺术人才,开展对口培训。学院以专业艺术教育为指导,助推昌都文化艺术人才的专业技能的提升,加强藏区基层文化服务能力;同时,在同台表演和相互交流中,学院师生能深入了解藏族传统民间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特征和表现形式,丰富教学资源,促进藏渝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发展。从2013年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民间艺术团重庆学习班、2014年昌都市文化人才(重庆)培训班、2015年西藏昌都民间艺术团舞蹈编导培训班,到此次“文化艺术使者千里行—送训进昌都”活动,学院在援藏工作的探索实践中,逐渐形成“艺术院校”精准对接“民间艺术团”、“走出来”和“走进去”相结合的文化援藏双向交流模式。
艺术使者情暖雪域高原
初秋9月,“藏东明珠”类乌齐已进入了寒冬,凛冽的寒风、干燥的天气、浸骨的低温……初到类乌齐的老师们,也出现了明显的高原反应:头痛、失眠、疲倦、呼吸困难……来不及等着适应这样的天气和环境,当天下午,送教团队在类乌齐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扎西旺姆局长的带领下,和类乌齐县民间艺术团的团员们举行了座谈会,介绍了学院初设的课程安排,并再一次面对面地征求了团员们的培训需求。同时,通过艺术团孩子们的舞蹈剧目、歌曲演唱展示,老师们也深入了解了他们的专业基础,更也有针对性地调整了授课内容,形成了“授之以渔”的艺术课程构架。如声乐教学针对团员们“模仿学歌”中存在的节奏把握不准、吐字不清、不能理解词意等问题,设置了以曲目学习为载体,基础乐理知识为重点的教学内容。而舞蹈教学则聚焦团员舞蹈基本功能力的提升和表演内容的多元化扩展,开设综合组合训练、芭蕾舞基训、爵士舞等课程,帮助他们对身体的控制和灵活性、稳定性及跳、转、翻等各处技巧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训练。
从酒店到类乌齐县重庆文化中心五楼的排练厅,十分钟的路程走下来,经常都是气喘吁吁、心跳加速。然而,一到教室、排练厅,老师们忘记了高原反应,立马调整好身体状态,进入教学指导。第一堂声乐课,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的陈姝姝有些发愁了,在她看来,只有真正理解了词意,才能熟记歌词,才能在演唱中进行准确而丰富的情感表达。但她很快就发现,大多数团员汉语水平都比较低,字音读不准,理解词意就更难了。看着底下那一双双充满着期待眼神的眼睛,她马上调整了教学方法,逐字逐句将歌词“画”到小白板上,“白云的翅膀”、“无边的草原”……都变成了一幅幅简单的图画,加上她形象、生动、幽默的解释,孩子们很快就记下了一整首歌词。和她一起担任声乐课程教学的梁皓,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声乐表演系,这个1米8的大男孩,和艺术团的男孩子们一起围坐在排练厅的一角,从“打节拍”入手,教他们识谱、数节奏。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纠正,他温暖的笑容,鼓励着孩子们充满信心地尝试和进步。
头痛,是舞蹈老师王栗最“恼人”的高原反应,每次她都需要抱着头才能爬上五楼的排练厅,但换上舞鞋后,这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舞者,瞬间就成为了一名“勇敢的战士”,一堂课频繁的技巧讲解和动作演示,虽然嘴唇也变得乌紫,她却高质量地完成每一堂课的课程教学。她在微信中也温暖地写到:“援藏”是一种磨砺,“援藏”是一种精神,“援藏”是一份骄傲!学员们的对艺术的渴望和执着,让我们克服了高原反应带来的各种身体不适,坚守这份美丽的使命!
朱角拉山下追梦的孩子
“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再见!”每一堂课结束,类乌齐民间艺术团的孩子们总是虔诚地向老师们鞠躬道别。学院首次送教进昌都,选择来到类乌齐民间艺术团,是因为三年前结下的那份文化情缘。在2013年7月建团后,为了让团员们接受专业艺术培训学习,类乌齐县民间艺术团14名团员走出藏区,到学院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学习。
女班班长四郎卓嘎也是重庆“类乌齐班”的一员,她非常怀念在重庆学习的日子,清晰地记得新疆舞老师鼓励的眼神、基本功老师严肃的教导。在重庆两个月的专业系统“补课”,她进步很大。三年的时间,舞台上那个羞涩的女孩,如今也已经成长为艺术团的舞蹈骨干。“用心、认真”,是她对学院授课教师的评价,更是她在文化艺术追寻路上的写照:每一个要求做好的动作,她都高标准完成,并带着她的团员们咬紧牙关,在老师的帮助下把腿伸得更直;把每个音符、每段节奏,唱得更准、更美!
昂旺次平是2014年昌都市文化人才(重庆)培训项目舞蹈编导培训班的学员,那时的他,也才刚进入艺术团,虽然有一幅响亮的歌喉、出色的身体素质,但在舞蹈和声乐方面却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在重庆一个月的专业艺术“充电”,让他掌握基础的舞蹈编导技能,回到团里后,也会大胆尝试着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舞蹈剧目的学习和编排中。
听说学院送教团队要来类乌齐的消息,原本计划要参加北京交流演出的几位团员,推迟了报到时间;团员们牺牲了自己的“中秋佳节”,在有限的时间里,向老师们求学、求教。培训期间,孩子们都在不停地接受舞蹈、声乐、表演技术、化妆基础等训练,然而,为了能让各方面技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提升,他们还会利用休息时间继续刻苦练习、相互指导,这份精神令人感动和敬佩!
昌都,永不说再见
8天的学习告一段落,9月20日,在类乌齐县重庆文化中心五楼的排练厅里,团员们一起汇报了学习成果。活动组合练习、体态与手位训练、彝族舞蹈、摇摆舞步组合、爵士舞、歌曲串烧等节目一个接一个亮相,他们用美丽的舞姿、宽广的音域表达了对学院老师的感激,也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类乌齐县宣传部部长泽仁卓嘎在看完孩子们的汇报后也深情地说到,短时间里团员们进步神速、学院送教课程多元、老师们孜孜不倦的艺术情怀,让人深受感动!
走出文化中心,回头望见艺术团的孩子们全部都在五楼排练厅外的阳台上跟老师们挥手告别,“芭蕾舞老师再见”、“老师们下次再来”、“我要去重庆”……这些温暖的话语穿过高秋艳阳,回荡在澜沧江上,久久不停息……
蓝蓝的天空、雪白的云彩、绿油油的大草原、黑压压的牦牛群,在这美丽的藏区,随处可见带有“重庆大道”、“重庆宾馆”等字样的路牌、灯饰和建筑,就连街道上疾驰而过的车辆,许多也印着“重庆援赠”的标识,这是那一批批默默奉献的援藏干部们,给雪域高原留下了深情的印记。踏着这美丽的足迹而来,365外围足球投注在类乌齐留下了一段美丽的故事,这次送教活动,是学院践行文化援藏使命的续章,更是学院走进藏区撒播艺术情怀的美丽开篇……